中共北京市委貫徹《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提出要“推動專精特新企業區域集聚和高質量發展”,產業園區作為產業生態集聚區和服務資源集合體,是培育優質中小企業、促進產業集聚的重要載體。專精特新企業以“配套專家”為定位,對產業生態體系的完整性和產業集群化發展屬性的園區要求更高。本文從分析園區產業特征、服務資源入手,探索擁有多要素集聚的產業園區如何提質增效,更精準賦能專精特新企業發展。
一、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要素
(一)技術持續創新
專精特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源于技術壁壘構建,從而形成與產業鏈價值卡位的雙向互動。通過聚焦細分領域核心技術突破(如關鍵材料、精密部件、核心算法),專精特新企業形成差異化技術優勢,嵌入產業鏈高附加值環節,實現從“被動配套”到“戰略依存”的角色升級。
(二)矩陣式的服務資源
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矩陣式的服務資源支持,而非零散的服務。矩陣式服務資源指在技術研發、市場推廣、金融支持、人才引進等多個方面能夠獲得系統化、綜合性的支持服務。這種多維支持體系,可以有效地幫助專精特新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高運營效率和創新能力。
(三)多層級系統性政策
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需要多層級的系統性政策支持,包括國家、省、市、區各級政府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綜合性扶持措施。這樣的政策體系可以從宏觀到微觀,全面覆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和方面,形成有機支持網絡,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
(四)資源共享
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需要倡導資源共享,而非各自為營。資源共享不僅包括信息和技術的共享,還包括市場、人才和設備等各類資源的共享。通過建立與龍頭企業的合作機制,專精特新企業可以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和互補,提高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促進協同創新。
二、產業園區賦能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優勢及問題
(一)產業園區賦能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優勢
一是集聚形成產業鏈協同優勢,園區集聚關聯性較強的企業,構建完整產業鏈,形成配套協作體系,顯著降低專精特新企業技術獲取和市場開拓成本,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抗風險能力。二是集聚促進服務聚合,通常在產能資源集群地選址,通過園區載體整合上下游服務,聚合產業鏈資源形成規模效應,強化工業生態鏈競爭力。三是集聚為政府施策提供便利,政府及國資背景的園區具備資源整合優勢,可以高效對接土地優惠、投資基金等政策支持,加速政策宣貫落地,助力專精特新企業精準獲取紅利。四是集聚促進共享成為現實,專精特新企業規模較小,對于成本比較敏感,而園區擁有較大的空間及企業群體,通過集約化空間運營,搭建技術共享平臺和公共服務設施,降低專精特新企業研發及運營成本,推動創新協作與成果轉化效率。
圖1 產業園區的集聚效應
圖片來源:北國咨繪制
(二)產業園區服務專精特新企業存在的問題
1.融通服務能級有待提升
一是服務功能缺位,園區往往缺乏專業化、常態化產業鏈對接平臺,專精特新企業的技術創新與產品優勢難匹配大企業需求。二是機制建設滯后,供應鏈共享、聯合研發等機制缺失,制約專精特新企業技術成果轉化。三是資源整合低效,產業要素配置分散,既未建立大企業訂單釋放與中小企業配套能力的數據對接通道,也缺乏跨企業資源池共享等創新模式,加劇資源流通壁壘。
2.服務資源供給不均衡
一是專業服務供給碎片化,園區針對企業治理結構優化、產業鏈資源整合、政策精準解讀的高附加值服務供給不足,缺乏系統化、集成化的“一站式”服務包,專精特新企業被迫分散對接資源,服務獲取效率低下。二是需求側賦能體系缺位,現有政策過度聚焦資金補貼、人才引進等供給側扶持,而市場需求對接、管理能力提升等需求側服務稀缺。三是創新轉化通道不暢,專利導航、技術交易、產品中試等產業化配套薄弱,專精特新企業新產品入市缺乏定制化推廣機制,進入大企業采購目錄存在系統性壁壘。
3.企業參與獎勵政策機會少
一是政策觸達機制低效,園區缺乏常態化政策宣貫與精準解讀機制,專精特新企業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技術改造專項等政策申報條件、路徑認知模糊;二是申報服務支撐缺位,缺少全流程政策申報輔導體系,對企業資質優化缺乏前置性培育,導致其可能因“硬指標不達標”錯失政策紅利;對研發費用歸集、技術合同認定等專業支持短缺,導致其申報成本高、成功率低。
4.融資渠道存在拓寬空間
產業園區服務功能局限,過度依賴傳統銀企對接模式,股權融資、政策性融資工具(如專精特新專項貸)等多元渠道整合能力不足,融資路徑狹窄;信息匹配低效,未建立專精特新企業技術價值評估與金融機構風險偏好動態匹配的數字化平臺,導致輕資產、高成長型企業難以突破銀企之間“技術看不懂、風險算不清”的信息鴻溝。
圖2 產業園區存在的問題
圖片來源:北國咨繪制
三、提升產業園區服務專精特新企業能力的對策建議
(一)促進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形成
圍繞專精特新企業的需求,在產業園區內設立產業鏈對接平臺,定期舉辦產業鏈對接會、供應鏈合作論壇等活動,幫助中小企業融入大企業供應鏈;建立供應鏈協同機制,推動與大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形成穩定的供應鏈生態;鼓勵大企業開放供應鏈資源,提供技術支持和市場機會。例如,海爾在青島產業園內開放智能家電供應鏈資源,設立“供應鏈協同創新中心”,為園區內專精特新企業提供產品研發標準、質量檢測共享平臺及訂單分包服務。
(二)優化服務資源獲取服務
設立一站式服務中心,提供政策解讀、財稅咨詢、人力資源、法務合規等專業服務,引入第三方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定制化的管理咨詢和培訓服務。加強專利服務與創新支持,設立知識產權服務中心,幫助企業申請專利、保護知識產權;提供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服務,推動創新產品的推廣應用。例如,中關村科技園設立“專精特新企業服務中心”,整合政策咨詢、財稅規劃、法律合規等12類服務,引入德勤、金杜律所等第三方機構駐場,為企業提供“定制化服務包”。
(三)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
定期舉辦政策宣講會,提供政策解讀服務,幫助專精特新企業了解國家和地方的政策;建立政策反饋機制,及時向發布政策的機構反饋,幫助調整和完善政策內容,推動提高政策的精準度和有效性。例如,上海張江科學城建立線下政策服務大廳與線上“政策計算器”,動態解讀國家專項、上海市級政策(如“專精特新30條”),并設立“政策專員”一對一輔導申報。
(四)搭建多元化的融資對接平臺
建設產融數字平臺,整合專精特新企業技術專利、訂單數據、研發投入等信息,構建“技術流+數據流”信用評估模型,打通金融機構接口,實現融資需求智能匹配。設立“融資服務驛站”,引入銀行、擔保等第三方服務團隊駐點,提供從政策解讀、融資方案設計到合同簽署的一站式服務,降低專精特新企業對接成本。例如,蘇州工業園區通過“園易融”平臺,將企業研發投入占比、專利數量等數據納入授信模型,聯合銀行推出“研發貸”,授信額度最高可達企業年研發費用的3倍,貸款利率下浮20%。對接大企業供應鏈金融,聯合龍頭企業推出“訂單貸”,以企業簽訂的采購合同為信用背書,由園區提供風險緩釋,銀行快速放款。例如,上海張江科學城聯合華為、中芯國際等企業,為配套供應商提供“供應鏈票據貼現”服務,企業憑訂單可獲最長180天、利率4%以下的融資支持。
作者介紹
王昭文
咨詢師
長期專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政策研究,近年來參與多項北京市重大項目謀劃、可研編制、參與專項項目評估,連續兩年參與北京市國債項目統籌工作,參與多項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北京市經信局、北京市民政局等政府部門委托的項目評估與規劃咨詢業務。
于書宇
高級經濟師、咨詢工程師(投資)
長期專注產業發展、區域經濟等領域。深度參與京津冀區域內產業協同發展研究,完成《現代化首都都市圈產業協作分工研究》《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報告》《北京市龍頭企業在京津冀布局創新鏈產業鏈評估》等北京市重點課題研究工作,承擔多項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北京市經信局、北京市民政局等政府部門委托的政策研究和規劃咨詢業務。
李 欣
咨詢師
長期專注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發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等領域的評估咨詢、項目咨詢及全過程管理,深度參與北京市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醫藥健康產業、軍民融合發展等領域的項目咨詢及項目評估。
編輯:張 華
審核:王子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