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大力推動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浙江省敢為人先,于2013年率先啟動和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在此基礎上,次年提出“四張清單一張網”的改革布局,整合權力清單、責任清單、企業投資負面清單與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清單,建立統一的行政服務辦事大廳,提供綜合咨詢辦事服務。2016年底首次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創新轉變政府職能,推動制度創新,以辦事人員的體驗為出發點推動政府改革。2022年以來,圍繞促進經濟穩進提質發展,浙江省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破解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難題。2023年聚焦改革攻堅,浙江省將營商環境優化提升為“一號改革工程”,致力于打造最優政務環境、最優法治環境、最優市場環境、最優經濟生態環境。截至2022年底,浙江省市場主體總量已突破940萬戶。 隨著改革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積極推進,浙江省為服務高質量發展和優化營商環境積累了一系列成功的案例和經驗。本文聚焦浙江營商環境改革,概括總結先進經驗,以更好發揮浙江樣本的實踐價值。 一、堅持高位統籌,建立健全營商環境制度體系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體系,把持續改善營商環境放到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謀劃部署,提振民營企業發展信心。 一是堅持“一把手”抓和抓“一把手”。建立全方位、全要素、全鏈條、立體式的省市縣聯動協同管理機制,采取健全制度規則、完善機構設置、建設數字平臺等手段,加快從各領域單兵突進向系統整體協同轉變。 二是逐步構建營商環境政策體系。在法律法規完善與標準化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出臺全國“放管服”改革領域首部綜合性地方法規《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規定》,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浙江省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等。2023年3月,發布國內首創的營商環境“無感監測”標準《營商環境無感監測規范 指標體系》(DB33/T 2570-2023)和《營商環境無感監測規范 數據計算分析應用》(DB33/T 2571-2023),為監測對象、指標體系、靶點設置、數據治理和質量保障等提出規范意見,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先后出臺5批次穩進提質政策舉措,體現浙江特色、強化數字引領、務求實戰實效、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需求,持續提升市場主體獲得感滿意度,不斷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堅持數字化改革牽引,持續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基于數字化改革的核心要義和方法論,圍繞“小切口、大牽引、一體化、全閉環”理念,在全國率先探索營商環境數字化改革。從2003年開始,推進“數字浙江”建設、“四張清單一張網”改革、“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數字化轉型”“數字化改革”等系列改革,利用數字賦能,上線營商環境集成應用,在全國首創營商環境“無感監測”。 一是“最多跑一次”提高政務服務規范化和標準化。為了解決群眾辦事繁瑣、耗時長的問題,浙江在2016年底首提“最多跑一次”改革,即在一次辦事過程中,完成所有材料、手續和流程,不再讓群眾重復跑腿、反復走動。以與辦事企業群眾生產生活最為緊密的行政環節為突破口,以辦事人員的體驗為出發點,創新和轉變政府職能,推動政府改革。“最多跑一次”的特點在于將集成化服務的結果作為導向,以辦事企業群眾的體驗為評判依據,通過具體事項推動政府各部門間的組織協同、流程再造和權力共享,克服了過往行政管理體制存在的碎片化、部門化桎梏,促進形成一體化的服務型政府。同時,在改革過程中注重應用創新工具,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手段提供技術支撐,提高了政府服務體系的規范化和標準化程度。 二是“浙里辦”高質量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2014年,以數字化改革為總抓手,浙江省建立全省統一的一體化數字資源系統(IRS)——“浙里辦”,自動開通省市縣三級政務云資源,實現了公共數據聯動、政務協同提速,打造全國首創、全省共建的政務服務中臺。“浙里辦”納入22個產品系列70個功能模塊,包括“掌上辦事”“掌上咨詢”“掌上投訴”三大核心功能板塊,以及查繳社保、提取公積金、交通違法處理和繳罰、繳學費等數百項便民服務應用。同時,“浙里辦”營商專區還集成了所有涉企業務,實現涉企事項政策的智能引導,精準推送。 三是通過“親清在線”平臺實現惠企政策精準直達。杭州市依托“城市大腦”推出“親清在線”數字化平臺,打通市場監管、稅務等相關部門業務系統,推動惠企政策精準、快速直達企業。“政策直達”為企業提供便捷的政策查詢、咨詢和辦理服務,企業根據需求和關注點,能夠快速找到相關政策和信息并進行在線咨詢和申報,避免了傳統咨詢方式中需要多次跑腿、反復聯系的不便。政策發布時,“親清在線”平臺利用部門共享數據自動篩選符合條件的企業并及時提醒,確保應知盡知,完成從“企業找政策”到“政策找企業”的轉變。政策申報時,基本不需要企業提供材料,相關材料由平臺自動調取核驗或以企業“信用承諾”代替,實現政策快速兌現、資金兌付“一鍵直達”。 三、推進省市協同創新,拓展改革廣度寬度 浙江省將傳統的營商改革推進與營商環境評價進行了數字化升級,構建營商工作指數,貫穿省市縣三級,形成“省級引領、市縣協同”的一體化業務推進模式,并將地方創新模式推廣到全省應用。 一是推進“一地創新、全省共享”,推廣先進經驗。浙江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商務廳,與衢州市、溫州市共同打造“營商導航”應用,匯集全省投資要素數據資源,為企業提供投資精準導航、智能導航和全球浙商導航,一鍵生成投資選址推薦地。在嘉興市、臺州市試點行政服務大廳營商環境“無感監測”,客觀真實反映辦事過程和企業主體實際感受。 二是下放省級權限,助力打造更優營商環境。為推動浙江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浙江省下放貿易、投資、金融、人員流動等32項省級管理事項權限,優化浙江自貿試驗區審批服務流程,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例如,在市場準入方面,國內企業在境外開辦企業(金融企業除外)備案、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備案、《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開辦、《藥品生產許可證》重新發放及變更、內資演出經紀機構設立等一批省級管理事項將實現在自貿試驗區范圍內辦理。在人力資源服務領域,進一步放寬了外國人員來華工作許可的年齡、學歷和工作經歷等限制,為外籍高層次人才及團隊外籍核心成員在華永久居留提供便利,推動人才自由流動。 四、創新推進“互聯網+監管”,提升監管治理能力 浙江省充分利用5G、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互聯網+”智慧監管模式,動態掌握監管對象生產經營情況及其規律特征,進行預警監測,有效防范系統性、區域性風險,促進政府監管的規范化精準化智能化。 一是創新推進“互聯網+監管”,減少對企業的打擾。打通行政執法監管系統和省級統一投訴舉報平臺、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基層治理四平臺、全程電子化登記平臺等,打破了區域和部門壁壘,重構“互聯網+監管”平臺“一庫一圖八場景”總體架構,實現監管執法“一網通管”“一網協同”。開展“互聯網+執法監管”、推行“綜合查一次”聯合執法,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一次到位”。通過“掌上執法”移動端接受任務,對照表單實施精準檢查,多部門協同檢查的一次上門、聯合檢查,發現問題依法處置,檢查情況全程留痕,提升執法監管的標準化、規范化。截至2022年底,執法監管業務應用覆蓋率達96.1%,掌上執法率達99.98%。 二是探索實施覆蓋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的柔性監管工作機制。事前監管依托“浙江企業在線”平臺推動智能化打鈴,引導市場主體在事前自律自糾,降低違法違規行為發生率。事中監管依托物聯感知、無感監測、大數據研判等技術手段,以不觸碰安全底線、不涉及人身、財產和公共安全等為前提,在部分領域健全事中觸發式監管工作機制。事后監管建立免罰輕罰工作機制,依法對輕微違法行為不予以處罰或減輕處罰,著力推動包容審慎監管執法落地見效。 三是數字賦能優化商事登記中介服務管理機制。杭州市首創“制度重塑+數字賦能”模式優化商事登記中介服務管理,市場監管部門通過中介機構信息管理系統依法歸集中介機構及中介從業人員信息,并由中介機構進行信息確認。未按規定確認信息的,系統將自動識別并提示,市場監管部門工作人員指導幫助其完成相應的信息確認,規范執業。通過信息確認管理,可以有效地掌握中介機構及中介從業人員的商事登記中介服務行為數據,從而實現對監管對象全方位數字化監管,提升商事登記中介服務行業治理效能。將信用管理和商事登記中介服務管理深度融合,對中介從業人員實施信用積分管理,對中介機構實施信用等級管理,并建立正向激勵、反向約束機制。 五、聚焦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打造行業特色營商環境 浙江省堅持發展和規范并重,結合自身產業定位和發展規劃,優化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營商環境,積極發揮平臺經濟創造就業、促進消費的作用,完善靈活就業社會保障機制,保障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權益,全力打造區域特色鮮明的行業營商環境。 一是諸暨市“浙里直播共富”幫扶直播產業健康發展。以直播促進共富為切入口,創新電商營銷領域“直播+產業”“媒體+平臺”“監管+服務”三大模式,革新直播電商發展生態。搭建“浙里直播共富”應用平臺,搭載“一屏兩端”實戰應用,納管直播間6207家、關聯主播7261人,將違法違規發生率從46%降至5%以下。推出招主播、選優品、開直播、管直播、評直播五大舉措,成功對接招聘應聘需求近3000條,創新開發在線考試功能,探索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線上核發。做優人才、產品、公益推廣服務,提升行業監管治理能力,促進直播電商服管融合,自下而上優化直播行業營商環境。 本文源于《浙江經濟》2023年第3期 作者: 馬曉白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 張力博士,北京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